從田間的塑料地膜,到食物運輸、餐廳采購中出現的一系列塑料包裝,“方便”的塑料制品已成為食物系統運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一時的方便背后卻承載著后患無窮的環境問題。塑料垃圾分解需要幾十年到幾百年不等的時間,在環境中未分解的塑料會被流浪動物和鳥類、海洋動物等野生生物誤食,在塑料分解過程中形成的微塑料顆粒還會通過食物鏈富集、呼吸等途徑重回人體,同時微塑料富集還會造成污染土壤、水源等生態問題。常州一次性塑料制品
本期,讓我們來看看“擺脫塑縛”在餐飲行業中關于減塑降排的發現吧!減塑的過程,可能不僅能夠減少商家自身的一次性用品開支,還能在與消費者的積極互動中建立良好綠色的循環經濟。
可持續餐飲減塑小帖士
環境可持續:餐飲外賣中的塑料包裝占比超過80%,即使是可降解塑料PLA也可能對環境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循環使用的餐盒、杯子等可重用包裝則能有效減少碳排放。
健康可持續:微塑料通過食物和空氣進入人體,可能損害呼吸和消化系統。研究發現,微塑料已在人類血液、糞便和胎盤中出現。減少塑料使用有助于降低這些健康風險。
社區可持續:循環包裝對社區有益,首先因為它生產和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更少。此外,循環包裝的清洗和回收過程還能創造就業機會,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
經濟可持續:對餐飲商家來說,采用可重用包裝,初期投入高,但長期可降低成本,并提高品牌環保形象。對于上市公司,也能有效降低合規風險。
早上,急需咖啡續命的你點了一杯冰美式,和往常一樣選了循環重用杯,厚實的材質讓人非常安心,喝到的每一口咖啡都冰涼如初。
工作到中午,急需補充能量的你點了一份外賣,商家用的是循環重用餐盒,有設計感再加上密封性好,讓整個用餐體驗都更加放松和愉快了。
下班后,你把咖啡杯和清理干凈的餐盒順手帶走,分別投入了辦公樓下附近的杯子和餐盒回收箱,再過一會就會有專門的回收人員來進行收集,先運送到專業的清洗機構,經嚴格的清洗消毒后,再把它們分發給不同的餐飲商家。
回家的路上,你看到各個辦公樓附近都有重用杯/重用餐盒的回收機,小區的垃圾桶不再被各色各樣的一次性外賣包裝填滿,垃圾填埋場的廢棄物數量下降,進入土壤、河流和海洋的塑料垃圾減少……
“鈴鈴鈴”,你猛地睜開眼,發現眼前是熟悉的天花板,原來這一切只是一個夢。
先別著急沮喪!這個夢并非遙不可及,甚至現在已經有了實現的動力和苗頭。
可重用模式融入餐飲業
你好我好大家好
可重用模式向上生長的動力,來自于對可持續發展的遵循,而當前一次性消費模式的主流現實,卻與可持續發展背道而馳。
一次性模式高度依賴傳統一次性塑料和可降解塑料。在餐飲外賣領域,餐盒、餐具和包裝袋中塑料材質均占到了80%以上[1]。傳統一次性塑料餐盒以聚丙烯(PP)塑料為主,聚丙烯塑料本質上是一種相對優質的再生塑料來源,經過回收、加工成塑后可以形成再生顆粒,可制成包裝袋、速干運動服、電器外殼、工業注塑件等等[2]。但塑料餐盒沾有油污或食物殘渣的特點,卻為回收帶來了挑戰。此外,大多數地方垃圾分類標準并未將廢棄塑料餐盒納入可回收物體系,以及餐盒在顏色、規格和材質等方面標準化程度低,也導致了一次性塑料餐盒回收率遲遲無法提高。
作為替代方案的可降解塑料,被越來越多的有環保意識或需求的餐飲商家接受和使用,餓了么數據顯示,其平臺上有44%的商戶正在采購或使用可降解塑料包裝[3]。而據清華大學和中國石化聯合發布的《可降解塑料的環境影響評價與政策支撐研究項目報告》,可降解塑料中96.77%使用后都進入填埋或焚燒,和傳統塑料包裝并沒有太大區別,真正進入工業堆肥和厭氧發酵處理的比例合計不到0.01%。對比兩種塑料的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可降解塑料PLA的負面環境影響甚至高于傳統塑料[4]。
而餐飲行業出現的循環杯、循環餐盒等可重用包裝,則表現出了包括碳排更低在內的正面環境效益。一項基于歐洲的研究表明,重復使用的外賣包裝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比一次性外賣包裝要低4-13倍[5]。
對餐飲商家而言,不間斷地采購一次性包裝以及它們的存儲等其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雖然初始投入高,但可重用包裝在使用一定次數之后就能夠達到收支平衡,隨著使用次數越多,能夠省下來的運營成本也就越多。同時,綠色環保的品牌形象可能能夠吸引更多顧客,一舉兩得。如果是上市的餐飲企業,采用更環保的可重用包裝,還能降低合規風險,增加企業的可持續價值。
對消費者而言,使用可重用的循環杯、循環餐盒意味著在享受外賣、外帶美食和飲料的同時省去了不少處理一次性包裝的精力和時間,“順便”還能滿足部分消費者的環保需求。目前外賣包裝單獨收費越來越普遍,其中不乏“包裝刺客”,即使這次為它付了費,難保不會有下一次,而可重用包裝所有者為企業,消費者每次免費或支付較少的使用費即可,所以從經濟賬上來算,也很劃算。
對社會整體而言,可重用包裝的優勢也很明顯。一方面,循環使用的包裝產品在生產階段更節約資源,使用過程水消耗更少,處理過程廢棄物產量和所需的市政管理支出更低;另一方面,可重用模式包括循環餐盒/杯發放、清洗、回收等環節,能夠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帶動餐飲整體產業上下游發展,為循環經濟貢獻新的增長點。
無論是基于個人還是整體利益,經濟效益還是環境效益,循環杯、循環餐盒這種可重用包裝都優于一次性包裝,只有發展重用模式,餐飲行業才可能遏制日益嚴重的塑料污染問題。
各處星星之火
照亮餐飲可重用發展之路
理論再好,也要應用于實踐看看能否走得通。可重用模式與餐飲包裝的“磨合”,最早從北美、歐洲開始,后來范圍逐漸擴大到亞洲。最近幾年,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等地區逐漸出現了一些試點案例,它們中有既有共性也有特性,為中國大陸的餐飲行業試點和推廣可重用模式提供了不少參考和借鑒。
外賣外帶皆可
香港Foodpanda重用餐盒讓飲食更綠色
在一次性塑料包裝棄置量已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危機的背景下,香港主要外賣平臺之一Foodpanda在2022年9月聯合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共同開展了香港“可重用餐盒計劃“。
這個計劃由Foodpanda主導和協調,受香港政府的基金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資助,并獲得Gategroup Solutions等合作伙伴的支持,后者提供了符合國際標準的清洗服務,確保了餐盒的衛生安全。
為適應不同菜品需求,Foodpanda設計了兩種形狀(圓形和矩形)、兩種容量(330毫升和650毫升)的可重用餐盒,密封蓋設計同時保證了食物不易撒漏,耐高溫材質不僅適用于盛裝高溫菜品,還可放入微波爐加熱。為方便追蹤和管理,每個餐盒上還附有的二維碼,適用于外帶和外賣兩種場景。
用戶參與方式簡單明了:在Foodpanda應用上選擇參與計劃的合作商戶,下單時選擇可重復使用的餐具,并支付15元港幣的押金。用餐完畢后清空并清洗餐盒,可以自己通過附近的回收機歸還也可以等下一次下單時交給配送員。成功歸還之后即退還押金,另外附贈15元Foodpanda優惠券。此外,用戶還可以在減碳獎賞平臺Carbon Wallet上獲得累積積分,兌換更多獎勵。
“可重用餐盒計劃”在運營過程遇到了不少挑戰,如因數據支持不足導致的餐盒數量無法按需分配問題、盒身二維碼追蹤機制不完善問題以及環保和品質需求存在沖突等。這些技術和設計難題問題并非foodpanda香港獨有,而是餐飲行業從一次性過度到可重用模式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絆腳石。
但不少商戶仍然十分支持“可重用餐盒計劃”。截至2022年10月,計劃吸引了近40家連鎖和本地獨立餐飲品牌共同參與計劃,共發放餐盒8000個。之所以在“認清現實”后仍然看好“可重用餐盒計劃”,是因為商戶們看到了計劃改進的可能以及未來巨大的減塑潛力。
順勢而為
臺北全家循環杯助力減塑
全家便利店的“循環杯計劃”可以說是臺灣地區環保減塑行動的一個標桿。
2022年,全家便利店與初創企業”環海凈塑料“共同推出了“塑環真?(Plasticircular)循環杯行動”。行動中用到的循環杯為聚丙烯(PP)材質,耐熱保溫,480毫升的容量可用于盛裝多種便利店的外帶飲料。作為可重用方案供應商,環海凈塑負責這些循環杯的提供、回收以及清洗餐具等環節。
消費者到店購買飲料選擇循環杯時,需掃描瓶身的二維碼,在社交軟件LINE上加入“塑環真?(Plasticircular)循環杯行動”會員,使用完畢后,可以在當天內歸還至任一參與該計劃的全家門店。與Foodpanda的循環餐盒不同,全家便利店的循環杯無需押金,大大提升了參與的便利性。
項目初期,全家便利店面臨的挑戰包括改變消費者習慣的培養、消費者對衛生安全的擔憂以及初期成本加高等。為解決這些問題,全家便利店采取了多種措施不斷改進,如提高清洗流程的透明度和專業度,優化供應鏈以降低成本,并與供應商合作開發自有的循環系統等。環海凈還投資建立了專用的清洗系統,每日檢測并記錄清洗效果,確保了循環杯衛生安全。
從0到投入上百家全家及其他便利店門店使用,循環杯的大規模鋪開離不開臺灣政府的支持和推動。臺灣地區政府為各地方政府和試行可重用模式的企業提供資金,扶持環海凈塑一類的初創企業提供集成式可重用解決方案,還為商家提供循環杯服務指引,并在車站等公共場所設立歸還點等,逐步搭建完善可重用杯的框架和基礎設施建設。
而臺灣地區政府的大力推動,源于“2030年禁用塑料杯”這一愿景。明確的時間節點帶來積極的行動,政策推動餐飲企業企業向可重用模式轉型,餐飲企業結合自身情況面向公眾推出循環杯,公眾在一次次的消費過程中環保意識得以提高,從而自上而下實現了全社會可持續消費習慣的養成。
以臺北全家循環杯為典型案例,可以發現當地減塑政策對企業轉向重用包裝有積極而強烈的影響,加之越來越多的企業/機構將可持續發展納入價值愿景,二者共同加速了可重用模式融入餐飲行業的速度。
其他案例還包括星巴克“借用循環再用杯”計劃、Uber Eats可重用容器計劃、新加坡barePack餐飲平臺合作計劃等。它們中,無論主導者是餐飲品牌還是外賣平臺,或尋求與可重用服務供應商合作,或將流程各環節分散外包給不同供應商,都不同程度地拉動了上下游的發展,促進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在行業內的傳播。
可重用包裝落地大陸
機遇與“絆腳石”并存
在諸多餐飲業可重用包裝案例的發展經驗面前,中國大陸餐飲行業推行可重用模式,機遇與“絆腳石”并存。
首先,政策層面為可重用模式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及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都為餐飲行業的綠色轉型創造了政策機遇。然而,政策的有效執行還需要更完善的監管和執行力度,以確保餐飲相關企業遵守法規并積極進行可重用轉型。
市場層面,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和消費者對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擺脫塑縛和MSC咨詢聯合開展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2/3的公眾對重復使用的相關模式都表示了認同或非常認同。但同時,整體消費者的行為改變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達成,需要通過持續教育和市場引導逐步提升公眾對可重用包裝的接受度和使用粘性。
技術層面,中國高度發達的電子支付和征信互聯系統等能夠為可重用模式的管理提供技術支持。不過為應對新的需求和挑戰,企業在技術創新和應用上需進行持續投入和開發。
基礎設施建設是另一個關鍵點。可重用模式包含分配、回收、清洗和再分配等多個流程,目前大陸地區的學校/公司食堂、餐飲店堂食其實已經包含這些流程,雖然在餐飲外賣和外帶場景中,此類基礎設施尚不完善,但可以在現有實踐基礎上逐漸延展。
最后,不得不提大部分商家最關心的經濟成本。盡管長期來看可重用包裝能夠降低成本,但初始投資和額外的清洗、物流成本可能會給餐飲企業帶來短期財務壓力。因此,如何平衡短期經濟壓力與長期可持續發展,是餐飲企業需要仔細考量的問題。
可見,可重用模式融入大陸餐飲業,雖然不是咫尺之遙,但是也并非遙不可及。其他地區的先見之明、我們的現實機遇以及大眾不斷覺醒的環保意識,將助力我們抵達終點。